2013年7月25日 星期四

OMI International Art Center

六月底跟著Hitomi到紐約Brooklyn著名的駐村機構ISCP拜訪藝術家,因緣際會認識了裡面的工作人員,所以七月中搭了順風車一同加入他們幫駐村藝術家所規畫的美術館參訪行程 。此行的目的地是位於紐約郊區的OMI International Art Center 和Hessel  Museum,上午8點半遊覽車準時從曼哈頓Chelsea出發,約莫3小時的車程,我們終於抵達了第一站OMI,沒想到第一個行程竟是與OMI駐村藝術家們一起共進早午餐! 

在臨時搭建的棚子內享用鄉村式Brunch

OMI位於紐約洲的Ghent小鎮,腹地超過300英畝,除了雕塑公園之外,OMI以其視覺藝術、作家、音樂及舞蹈的駐村計劃聞名,每種類別的運作模式和駐村時間皆異。其中,視覺藝術類的駐村期間為每年的6-7月份,藝術家除了享有園區內免費的工作室及食宿之外,也有與OMI所邀請的駐村藝評進行密集討論作品的機會,OMI同時也會在短短的4周內安排多位知名策展人藝廊經營者和資深藝術家造訪駐村藝術家。今年夏天,共有31位來自22個不同國家的藝術家來到OMI駐村,而今天 (7/14) 剛好是OMI藝術家工作室年度開放的大日子,多達上百位藝術領域相關人士從各地前來,一同參與今日的盛會。吃完Brunch後,大家就開始參觀藝術家工作室和雕塑公園。

藝術家工作室由舊農舍所改建
工作室開放
OMI雕塑公園接待中心
(左上) Erwin Wurm, Big Kastenmann ;  (右上) Allan McCollum, Perfect Vehicle ;  (下) Paula Hayes, Trees for ETs 

來紐約後,發現藝文活動永遠都參加不完。每天都有不同的展覽開幕或其他好玩的事情發生。為了尋求更多的機會,社交活動也成了年輕藝術家或策展人不可避免的課題,可供創作的時間卻也因而縮減了。相較於紐約市的駐村機構,OMI的地理位置可說是與世隔絕,或許提供了藝術家另一種更專注於創作本身及有如團體生活般的另類駐村體驗。


更多資訊請見OMI International Art Center官網 :

2013年7月24日 星期三

皇后美術館的衛星展場 Bulova Center

前些日子才得知原來QMA除了位於Flushing Meadow Corona 公園內的主要展館之外,也會定期在Bulova商業辦公大樓策畫展覽 (一年約3檔展覽)。這項合作始於1990年,每年擁有Bulova Center的Blumenfield Development Group都會贊助QMA約一萬美元,該筆經費除了用在Bulova Center的展覽相關開銷,部分也將挹注於Queens International展。因此,我們在整理Queens International 2013投件資料的同時,Hitomi也請我們一邊協助留意投件資料中比較好的平面作品,作為未來可能在Bulova Center展出之藝術家人選參考。

Bulova辦公大樓外觀

皇后美術館位於Bulova辦公大樓內類似廊道的展場空間

皇后美術館位於Bulova辦公大樓的展場,圖為上檔展覽 "Mikhail Gubin: Sunrise in a Dumpster"

挑選作品時,Hitomi特別提醒我們要去思考怎麼樣的作品,會讓這些每天忙碌穿梭的上班族們放慢腳步,在廊道一樣的展場駐足停留。然而在迎合大眾口味以及滿足他們對於藝術的想像時,又希望能透過這樣的展覽擴張這群平常可能較少參觀美術館的觀眾對於當代藝術的認知。像此次展出的Mikhail Gubin,特別受到該大樓員工的好評,Hitomi認為可能是因為他的作品會讓一般人聯想到立體派 (ex.畢卡索...) ...


對我來說,這樣的策展考量似乎略顯保守。在實地探勘場地後我發現Bulova Center的展場其實非常有趣。它是一個有別於美術館白盒子,類似廊道、通往大樓出入口的公共空間,特別適合site-specific作品。雖然預算有限,因Bulova Center的展覽都是以個展的方式呈現 (可在CV上累積美術館的個展經歷),相信還是有許多年輕藝術家會想要嘗試在這裡發展較具實驗性質的作品。除了空間之外,若作品部分元素能與該商辦大樓的背景脈絡結合,或許更能與這些目標觀眾產生進一步的連結。



同為展覽部門的Curatorial Manager Manjari
或許在有限的預算、時程和安全的綜合考量之下,Hitomi這次仍主要以非紙類的平面作品來進行選件。然而展覽計畫最終都得取得贊助公司的同意,某種程度似乎反映了資金來源對美術館自主性之影響。

更多關於Bulova Center的展覽請見:http://www.queensmuseum.org/exhibitions/the-bulova-corporate-center

2013年7月20日 星期六

Studio Visit 小記

從前的工作經驗中,總以email與藝術家溝通展覽細節,通常都是到了布展的時後才有機會與藝術家見面。或因Queens International 2013的參展藝術家皆base在Queens,藝術家只要搭乘地鐵就能到館,幾乎不需要什麼交通成本;又因為本屆QI 2013所包含的作品皆為全新的提案,須與藝術家進行大量的溝通和討論。此次籌備QI 2013的過程當中,策展人常邀約藝術家直接來美術館開會或並勘查尚未完工的新展場.....。除此之外,兩位策展人也在決定藝術家名單初期多次主動至工作室拜訪藝術家,以便對其創作脈絡或裝置細節有進一步的了解。身為小小實習生的我們,很新鮮地也跟著策展人去了兩個不同的工作室地方拜訪QI 2013的投件藝術家。


此次拜訪的是暫時借用Jamaica Center for Arts and Learning空間的南韓藝術家 http://www.jcal.org/
到Queens的Long Island City拜訪QI 2013以色列籍參展藝術家

藝術家的展場模型,不過這件作品並沒有要在QI展出..


六月底的某天,我們也跟著Hitomi到Brookyln的ISCP進行工作室參訪。ISCP以國際藝術家和策展人駐村計劃聞名,除了提供他們工作室之外也會安排紐約在地的策展人/藝評家/畫廊經營者至工作室參訪,讓藝術家有更多被看見的機會。在參訪工作室的過程當中,我發現每位藝術家的工作室門牌都會標明其贊助單位,經詢問後才知道元來ISCP的每位駐村藝術家皆需自行尋找贊助單位,並支付ISCP相關費用才得以在此駐村。而贊助單位除了各國文化基金會或政府機構之外,也有藝術家代理畫廊等。台灣文化部(前文建會)自2000年起與ISCP合作,選送台灣藝術家及策展人至ISCP駐村。此次參訪剛好遇到台灣藝術家黃海欣,感覺份外的親切~


ISCP位於Brooklyn這幾年崛起的藝術活動聚集地Bushwick

由Institut Français, Paris資助的法國藝術家Farah Atassi
http://www.iscp-nyc.org/artists/alumni-profiles/1101/1057.html

某位由畫廊所資助的挪威藝術家,不知道為什麼在ISCP找不到他的名字.... (而且我也忘了)

由Canada Council for the Arts 資助的加拿大藝術家Paul Dignan
http://www.iscp-nyc.org/artists/alumni-profiles/1101/1104.html
原本就旅居紐約的台灣藝術家黃海欣,此次申請文化部的國外駐村交流計劃,陰錯陽差的又被分配到紐約的駐村機構...她雖然才剛搬進ISCP兩週,還是很認真的將發展中的作品草圖貼在牆上,並準備了簡報跟Hitomi介紹她的作品。
http://www.iscp-nyc.org/artists/alumni-profiles/1101/1148.html


因緣際會之下認識了一些藝術家,Studio Visit成了再次相約見面的理由,也藉機參觀了一些其他的駐村機構....

在Nars Foundation駐村的德國錄像藝術雙人組REICHRICHTER ,很巧的是他們明年會去台灣的竹圍工作室駐村!
http://narsfoundation.org/

中國藝術家王業豐在Nars Foundation的工作室


日籍藝術家Takashi Horisaki在Manhatten的Abrons Arts Center 的工作室http://www.abronsartscenter.org/



新媒體藝術家Sean Montgomery在Long Island City像是實驗室般的工作室兼科技公司
http://www.produceconsumerobot.com/





2013年7月1日 星期一

2013 QMA Gala 募款晚會

在紐約的時間過的特別快,轉眼間距離QMA Gala募款晚會已經一個月了,還是趕緊補上這篇跟大家分享QMA的年度大事。


Gala中受World Fair所啟發既未來又復古的Futurama照相亭! 這個攤位由Education部門負責,現場還提供了許多自製的小道具,讓許多穿著華服的貴賓不計形象玩的不亦樂乎~


Gala在QMA常設展館Panorama中揭幕,圖中為館長Tom Finkelpearl。更多關於Panorama的資料請見 http://www.queensmuseum.org/exhibitions/visitpanorama



在台灣只要是公立美術館,幾乎所有經費預算皆來自政府機構;而在美國,即便隸屬於紐約市政府的皇后美術館,每年由政府所補助的經費也僅占美術館總經費約30%,其他70%皆須由美術館自行募款。或因如此,美國不管是藉由基金會或私人捐款的風氣皆十分蓬勃,而募款的成功與否也就成了美術館未來是否能順利營運的關鍵。或因經費來源的不穩定性,QMA有許多員工都非永久職,像展覽部門就有好幾位curatorial fellow皆是透過某項展覽計畫的特別經費而短期聘請。即便如此,美術館還是有不少發展多年的計畫,館長Tom曾說這是一種commitment,為了能延續計畫就得更努力的籌措經費。 然而計畫也須保留一定程度的彈性,像今年首度辦理的Studio Program (以非常廉價的租金提供藝術家工作室) 雖然已選出即將進駐的藝術家,美術館仍一邊申請活動經費,若申請過的話,QMA就能進一步發展駐村相關展演活動,反之,就僅單純提供藝術家工作空間。在QMA可以感受到不管是哪個部門,大家都為了能實現更多計畫,將事情作的更好,積極地尋求各式經費來源的可能,熱忱令人感動。

有趣的是整個QMA全職的策展人只有2位,但在Development Department專門負責申請各種經費及募款的同事就有4位,足以說明募款工作之於美術館的重要性。針對每項計畫,他們都須與展覽/公眾活動和教育部門充分地討論和溝通,並就不同的計畫屬性撰寫企劃書,向適合的公/私人單位尋求經費的支持。美國藝文贊助單位及申請程序之繁複,使募款成了一門專業,而對於這門專業的實際需求也讓許多想在美術館工作的人選擇就讀藝術行政研究所,因為比起僧多粥少的策展職缺,有募款專業/經驗似乎更容易在藝文機構內找到工作待遇也可能比較好。

Gala即為美術館眾多募款方式的一種,主要是針對私人捐款所辦的年度募款活動,今年最受人矚目的莫過於捐了50萬美元給QMA的Shelley and Donald Rubin夫婦。Rubin夫婦為Rubin Museum的創辦人,此次除了50萬美元的捐款之外,他們也將捐贈Rubin Museum部分館藏品給QMA,並與QMA一同策劃一系列以Rubin夫婦私人的古巴、印度和西藏收藏品為主的展覽,未來將在QMA以Rubin Gallery命名的展館展出。

此次的Gala雖然主要由Development部門所策畫,全館上下都被分配了不同的工作,一齊為募款晚會的到來作準備。我們當天的主要任務為協助藝術家Tattfoo用代表著不同種族及文化的彩色米粒和豆子為Unisphere著色,並在餐宴時邀約來賓一同參與完成此項計畫。


Gala線上報名系統 https://qma.wufoo.com/forms/r7p5k9/
更多Gala照片請見
https://www.facebook.com/media/set/?set=a.10151446560396398.1073741825.14917556397&type=3

貴賓接待處

餐宴在美術館前的草坪和停車場上舉行,這些棚子和花園造景都是在一天之內搭建出來的。

餐宴實況 (有點像台灣的辦桌)

Gala當晚美術館邀請藝術家Eleen Lin在未來Rubin Gallery的所在位置現場作畫
Gala也是關心Queens藝術發展之相關人士社交的場合

原本我們猜想晚會貴賓可能只會想要旁觀而不會真的想參與Unisphere著色的活動,所以我跟實習生一號只留白了一小部分,沒想到大家都很熱情,到最後連不應該著色的部分都被填滿了...


藝術家Tattfoo與作品合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