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6月17日 星期一

MTV世代的鄉愁「奇觀:音樂錄影帶」展


「奇觀:音樂錄影帶」展 (Spectacle: The Music Video) 由辛辛那提當代藝術中心所策畫,近期巡迴至紐約動態影像博物館 (Museum of the Moving Image, MMI) ,身為搖滾樂迷的我當然不能錯過,也因此才發現皇后區也有MMI如此新穎酷炫的博物館。除了超過300支精彩的音樂錄影帶,奇觀」展也展出許多難得一見的實體物件,包括音樂錄影帶中的道具相關手繪稿及劇照,甚至是拍攝場景的重現。

從電視到Youtube,音樂錄影帶這種密切結合音樂影像且具有強烈商業宣傳意圖的視覺表現形式,隨著科技與媒介使用習慣上的變遷,持續創造出一波波的流行話題---只要能引起注意、幫助音樂銷售,似乎任何瘋狂的點子都能被接受。不少電影導演早期都曾藉音樂錄影帶實驗與嘗試各種拍攝手法進而樹立其代表性的視覺風格。 此次「奇觀」展即呈現數位知名導演David Fincher、 Michel Gondry、 Spike Jonze、 Mark Romanek和藝術家 Floria Sigismondi 、Chris Cunningham的經典作品。


音樂錄影帶的歷史脈絡可追朔到1920年的有聲片和音樂電影短片。
令人聯想到眼球先生的The Residents是1960年代末成軍的舊金山多媒體藝術表演團隊,團員4人總以眼球造形現身,至今仍然活躍於音樂和藝術界,其音樂錄影帶以搞怪著稱。
3樓主展場。本展雖呈現多達300支音樂錄影帶,展場卻幾乎沒有作品之間聲音干擾的情況發生,可以看到展覽團隊在空間和音響設備規畫上的專業與用心

本展涵蓋博物館2樓和3樓展場。2樓從1920年代音樂短片和有聲片的出現展開音樂錄影帶歷史脈絡的探究,另一側的Epic單元以大型投影放映片長較長的作品,呈現音樂錄影帶與實驗電影的交會。3樓的主展場則在令人眼花撩亂的視覺奇觀之外,試圖透過分區提示進一步拓展音樂錄影帶於表現手法、風格美學、文化和新媒材等多重面向的討論。



此次展出包含大量的停格動畫和動畫類的作品,圖為The White Stripes的樂高積木停格動畫 "Fell in Love with a Girl" 
The Agent Provocateur單元,觀眾須透過牆上的孔洞觀看曾因具爭議性而遭禁播的作品,包括
Aphex Twin "Come to Daddy", The Prodigy "
Smack My Bitch Up"...等。

除了展出動畫拍攝時的道具和手繪稿之外,觀眾也可戴上博物館準備的3D眼鏡欣賞首支3D音樂錄影帶 Bjork "Wanderlust"

在多數人早已習慣在線上觀看音樂錄影帶的年代,本展以結合新媒體技術的展示設計和空間規劃,成功地將觀眾留在展場內並提供豐富有趣的觀展經驗。其中,在The Agent Provocateur區有著昏紅微光的小房間內,觀眾被迫以偷窺的姿態觀看因具爭議性而曾遭停播的作品。除了沉浸式的影音環境最受歡迎的莫過於Bjork的3D音樂錄影帶 "Wanderlust" 及Arcade fire 具即時互動性的"Neon Bible"及"The Wilderness Downtown"...等,這些作品皆呈現了音樂錄影帶在新媒材運用上的實驗與創新思維,也似乎只有在這樣的展示場域中藝術家的創意才有機會被完整呈現。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網路時代對於音樂錄影帶表現手法的影響也反映在展場內由粉絲自製 (fan-made video) 或結集群眾力量 (crowd sourcing video)上傳而剪輯而成的作品 (例如由導演Chris Milk所發起的The Johnny Cash Project)。從Scopitone到MTV到Youtube.....未來音樂錄影帶將如何發展?本展並未提供任何批判或前瞻性的回應,然而可以預期的是,此種影音同步的短片,將持續為大眾著迷並作為一種不斷演化中的當代藝術形式。

Blur "Coffee and TV" 裡會走路的牛奶盒!  
The Steiogram "Walkie Talkie Man" 裡的場景重現

動態影像博物館位在紐約皇后區的Astoria


更多資訊請見本展官方網站







2013年6月2日 星期日

紐約非營利藝術空間(一) apexart

圖為An Unsolicited Proposal Program獲選策展計畫Laughter展覽


紐約除了有全球知名的美術館,也有許多實驗性質濃厚的藝術機構。剛到紐約的第一個禮拜,台灣策展人鄭美雅曾受邀至亞洲文獻庫美國分部(Asia Art Archive in America)分享台北當代藝術中心的營運模式,席間也包括數個紐約當地非營利藝術機構相關人士,包括e-fluxapexart、Forever&Today...等,我們也因為參與了此次的聚會才有機會認識>apexart<這個有趣的藝術空間,並受邀參與他們5/22的新展開幕。

apexart位於曼哈頓下城區 (Lower Manhatten)。第一印象覺得它的實體空間比想像的小約跟一個小型畫廊差不多。然而apexart除了提供獨立策展人和藝術家發表與實驗的場域,以及系列展覽推廣活動跟出版的規劃之外,它最特別的是透過其獨有的徵件和駐村模式提出對當下藝術生產機制的批判與反思。以下將分別就這兩項目作簡單的介紹:

apexart的策展徵件計畫項目共有兩個
以apexart實體空間為展場的>>An Unsolicited Proposal Program<<
-以紐約之外的其他城市作為計畫實踐場域的>>Franchise Program<<

投件辦法很簡單,任何人只須在它們的線上系統上傳至多500字的展出說明即可。評審團由超過100位來自全球各地包括藝術及其他領域的專家所組成,以線上投票的方式進行評審,獲選票數最高的3件提案將於下一年度在apexart的支持與協助下被實現。因投件者不須另外提供策展經歷及其他相關資料,評審團組成多元且透明(名單皆公開在官網上),apexart期待這樣的評審機制能讓所有策展計劃都被公平的檢視與評分。然而一個好的展覽除了策展論述之外,作品的呈現和空間規劃也是很重要的組成元素。或許因為apexart實體空間的限制,僅以500字的文字說明作為其策展徵件唯一的評選標準,可以觀察到它們較著重展覽概念本身的創新和思考。如此的評審機制和在紐約展出的難得機會,成了年輕策展人絕佳的試煉場域,也讓它們每年都收到近千份的投件資料。

今年的Franchise Program徵件剛於5月結束申請,An Unsolicited Proposal徵件則將於10/11~11/8開放申請,有興趣的年輕策展人請密切注意追蹤! 


>>駐村項目<<為apexart另一個經營的重點。有別於一般駐村單位期待藝術家在駐村期間進行創作,並要求藝術家在駐村結束時發表成果。apexart的駐村則提供了藝術家一個暫時中斷創作、跳脫原有生活經驗、進入不同文化脈絡的機會,從中創造出另一種思考空間的可能。在為期一個月的駐村期間中,藝術家被要求不得進行創作,但須接受apexart所安排一系列另類的「行程」(例如去參訪某地、參與某個活動或與某人見面...等),並在駐村期間以部落格的形式記錄與分享。apexart的駐村項目一樣分成inbound和outbound。inbound邀請紐約以外的藝術家至紐約駐村一個月;outbound則將紐約藝術家送到國外合作的駐村單位。2013年旅英台灣藝術家張碩尹在策展人鄭美雅的推薦下參與了apexart紐約的駐村項目。他駐村期間的部落格請見>>http://blog.apexart.org/tagged/Ting-Tong-Ch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