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8月31日 星期六

P! 中國城內的展覽實驗空間

紐約的畫廊平常日多僅開放到下午6點。而6點才從Queens Museum下班的我們,除展覽開幕式特別的開幕時間(6-8)之外,極少有機會在週間逛畫廊展覽。P!這間位於曼哈頓中國城巷內的小畫廊,前陣子卻每天6點過後才開始營業至晚上10點,而且每天都有不同的營業時間! 一探究竟後才發現,原來這樣的安排,竟是之前展出的Permutation 03.4: Re-Mix展覽作品之一。(展期6/23-7/31)

P!由紐約著名的設計工作室Project Project負責人 Prem Krishnamurthy所創立。P!的"!"在數學上代表階乘的意思,它雖然也和一般畫廊一樣,販賣作品以營利,但其本質卻較接近實驗性的展覽空間。自20129月開幕以來,透過一系列以P為展覽名稱字首的系列性展覽(例如: Process 01: Joy, Possibility 02: Growth, Permutation 03.x...) 和相關活動規畫,試圖從多元面向及形式切入,來回應、探索更大的論述主題。或因Prem的設計背景使然,除了其獨特的策展模式外,他也十分重視展覽的視覺呈現,這反映在他與建築設計公司Leong Leong Architecture合作、打造了P!這樣不大、卻充滿彈性、可創造出多種空間格局的的建築結構,而其可移動式的展牆設計,讓每檔展覽皆呈現截然不同的空間面貌。


P! 自今年2月開始至7月底推出一系列探究當下關於「複製」(copying) 本質與所延伸之相關議題 ( "Remakes vs knockoffs, transcription vs plagiarism, mimesis vs mimicry"...) 的展覽,分別為Permutation 03.1: Re-Learning, Permutation 03.2: Re-Place, Permutation 03.3: Re-Production,而Permutation 03.4: Re-Mix為本系列的最後一檔展覽。「重新混音」(Remix)意味著在原有曲式中改變既有元素,如改變節奏、vocal...等;或加入其他效果重新編輯後的版本,該版本可被視為與原曲相異之創作,但又可在其中辨識出原作的部分痕跡。借此電子音樂常見的辭彙,本展試圖透過展出作品,重新思考原作與其他版本之間的關係。

紐約的畫廊和藝術空間何其多,初到紐約時實在摸不著頭緒。透過訂閱紐約藝術訊息電子報,以及在與美術館同事、藝術家請教閒談之中,逐漸對於在地的當代藝術版圖有一點初淺的認識,之後會持續介紹我認為有趣的藝術空間或創新的策展模式。


德國藝術家Thomas Brikmannrm自製的雙磁頭唱盤機,播放唱片時會自動產生DJ混音的效果。本作曾在1997年的Documenta X展出過,此次展出裝置包括機器本身及四周牆面所展示的唱片。圖中右側的三張唱片,就是用此唱盤播放左側唱片時的錄音所混音而成。





畫廊玻璃門上公告每天不同的營業時間,這是一件名為Night Curtain by Rey Akdogan Edited的作品(by Fake Industries Architectural Agonism)。藝術家Rey Akodogan的Night Curtain是去年在另一間畫廊只在太陽下山後才開始展出至半夜12點的燈光裝置作品,因此每天開展的時間點都不一樣。此次Permutation 0.34: Re-Mix的營業時間即參照當時Night Curtain展期間每日的開展時間。

P!的多元性也反映在門上數個由每檔展出藝術家為畫廊所設計的logo。

Versions: A Multimedia Adaptation of the Film
德國藝術家Oliver Laric的錄像作品Versions曾在Permutation 03.2: Re-Place展出過。本次展出的版本,是由The Julliard School's Center for Innovation in the Arts學生運用這部作品所發展出來的多媒體劇場表演記錄。


畫廊展場一角



藝術家 Semir Alscauskymu以色筆運用線段一筆一畫重現義大利文藝復興時代的畫家Paolo Veronese的The Wedding at Cana。本件作品名稱為/ficciones/ 



P!網站:http://p-exclamation.org/

2013年8月30日 星期五

Haim Steinbach: once again the world is flat at Hessel Museum of Art

經過了幾小時在雕塑公園的日曬,約莫下午3點,我們又回到遊覽車上,前往第二站Hessel Museum of Art。


美術館坐落在綠草如茵的Hudson小鎮

相較於偏觀光性質、適合全家大小出遊的OMI雕塑公園,Hessel Museum顯得學院派許多。它隸屬於Bard學院Center for Curatorial Studies (策展研究中心) ,其前身為CCS Bard galleries,以具實驗性的當代藝術策展實踐聞名。2006年在美國著名藏家 Marieluise Hessel (其收藏包括Gerhard Richter, Robert Mapplethorpe, Nan Goldin, Bruce Nauman, Felix Gonzalez-Torres and Rosemarie Trockel...等當代藝術經典作品) 的贊助之下落成開幕。除了經費上的支持,Marieluise 女士亦將其超過1700件的當代藝術收藏品,透過基金會永久出借給Hessel美術館,提供CCS學術研究及策展之用。


館員向大家介紹CCS和Hessel Museum歷史
圖片來源及圖說:http://www.bard.edu/ccs/haim-steinbach-installation-images/



此行參觀了以色列裔美籍藝術家Haim Steinbach的個展once again the world is flate。之前對這位藝術家並不熟識,在聽了館員的介紹後,才知道現年已69歲的Steinbach是美國著名的藝術家。他崛起於1970年代末的紐約,擅長運用現成物的挑選和陳列,來發掘並賦予物件新的意義。本展除了重新呈現Steinbach一系列經典裝置,以及數件其早期具極簡風的繪畫作品,也特別展出Steinbach此次受Hessel Msueum之邀,以該館典藏品作為裝置元素所創作的全新作品。

偌大的展場被區隔成數個展示空間,部分角落令人聯想到家中的房間,有些空間又像是儲藏室或臨時搭建的賣場,一邊展示、一邊同時收納、存放著大量日常生活中常見或不常見的各式商品物件和藝術作品。藝術家在此不但像是個瘋狂的收藏家,也有如策展人般進行展出物件的挑選,又身兼展場設計師的角色,以量身訂製的展示道具,如: 框、木架、櫃子、鷹架、台座...,用以陳設這些物件。而佔據著展場、一面面有著不同尺寸、擺放角度、未粉刷完成、甚至是鋼骨結構外露的隔間牆,以及牆面漆色和壁紙的挑選,亦出自於藝術家的設計巧思,大幅度地改變了美術館原本的展場空間,也創造出特定的觀看視角和視覺景框。





更多關於Hessel Museum of Art及展出資訊請見:http://www.bard.edu/ccs/

2013年8月15日 星期四

美術館Field Trip: Samuel Dorsky Museum of Art

Samuel Dorsky Museum of Art是隸屬於SUNY大學內的美術館(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at New Paltz),位在距離紐約市約2個小時車程的New Paltz。目前正展出西藏當代藝術展Anonymous- Contemporary Tibetan Art。因本展將於明年移師至皇后美術館Rubin Gallery展出,館長Tom和本展相關工作人員特別親至SDM參觀,以了解本展規模和裝置等細節。

雖然我們沒有參與本展的籌備作業,為了豐富我們的實習內容,館長Tom也邀請我們一起參與此行。周一到周五都窩在美術館的我們今天終於有放風的機會了~ 







除了西藏當代藝術展,SDM同時間也展出他們的年度徵件展Screen Play: Hudson Valley Artists 2013。 (藝術家皆來自紐約州的哈德森河谷區域)